崛起”板塊,拉開特色城鎮化發展大框架。到2015年全市城鎮化率達到63%,到2020年全市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實現城鎮化的功能整合、產城融合。
城鎮化是我國最大的內需潛力所在,是優化生產力布局、實現集約發展的大戰略。實現從“物的城鎮化”到“人的城鎮化”,關系到煙臺經濟升級版的質量和效益。
如何既尊重農民意愿,又能穩步推進城鎮化進程?煙臺充分利用現有經濟園區與行政功能區等功能區,不斷完善配套設施與醫療、衛生服務保障,解決進城農民的待遇保障問題,引導農民就近就地“進城上樓”,依托產業支撐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正趟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功能區帶動”城鎮化發展道路。市委書記張江汀強調,要強化行政中心、園區、中心鎮、強企、強村的“五個帶動”,實現“人的城鎮化”新突破。
“功能區帶動”戰略,得到了原建設部副部長、兩院院士周干峙等6名專家的認可。專家們一致認為,“功能區帶動型城鄉一體化發展道路符合煙臺實際,是一個非常好的模式,在全國具有典型意義。”實施“功能區帶動”戰略,煙臺的目標是到2015年全市城鎮化率達到63%,到2020年全市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實現城鎮化的功能整合、產城融合。
擺脫“大市小城”困囿
“大市小城”的不對稱,曾一度困擾著煙臺的城鎮化發展。
煙臺目前城鎮化率為56.8%,分別高于全國4.2個、全省4.4個百分點,但在全省僅排名第六位,是個“小城”,與經濟總量高居全省第二的“大市”地位不符。同時,56.8%的城鎮化率與51.83%的工業化率比值僅為1.09,大大低于1.4-2.5的合理范圍。
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 讓煙臺陷入思考:新型城鎮化之路該如何走?
“城鎮化需要產業的集中和人口的吸納,工業化無疑對此有著強大推動力,而雄厚的工業基礎是煙臺的先天優勢,1500平方公里的園區建成面積,吸納就業125萬人,是煙臺發展最快、活力最足、質量最好的板塊。”市住建局局長鄒長清說。
因此,讓工業化為城鎮化開道,是一條可行之路———“功能區帶動”戰略,浮出水面。
所謂“功能區帶動”,就是發揮擁有眾多具有產業發展功能的國家級、省級園區的獨特優勢,以6個國家級園區、10個省級園區、9個省級旅游度假區和100多個縣域經濟集中區為產業、人口聚集區,以現代農業示范區和生態文明示范區為產業、人口結構優化區,以市、縣、鎮行政中心區和農村社區為服務功能和宜居功能區,促進產業、要素、人口聚集,加快建設一批集經濟功能、服務功能、生態功能、宜居功能于一體的新城區,提高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速度和質量。
功能區帶動城鎮化進程加快,開發區的發展歷程就是有力佐證。
開發區剛設立時還是一片荒灘,如今在這片僅占全市1/60的土地上,創造了1/6的GDP、1/5的產值與稅收、1/4的工業增加值和2/5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總人口突破40萬人,城鎮化率達到93.09%以上,成為名符其實的城市新區。
布局“功能區帶動”戰略,對現階段煙臺的發展,具有非凡的現實意義。
煙臺功能區帶動戰略總體格局以“藍、黃、高”三大功能區為總體框架,以東部海洋經濟新區、西部萊州灣、南部丁字灣、北部龍口灣、長島休閑度假島為“一極領先、多極崛起”板塊,拉開特色城鎮化發展大框架,這與煙臺藍色經濟區建設思路高度一致。煙臺城鎮化率預計到2020年達到70%,也就意味著從2012年開始,每年需增長1.65個百分點。經市統計局測算,煙臺城鎮化率年提高1.65個百分點,對GDP增長的貢獻將達到4.5個百分點。如此一來,城鎮化對煙臺經濟的拉動作用將更強。
按照“功能區帶動”的總體思路,煙臺以產業聚集帶動人口聚集,通過園區帶動等方式,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產業和人口聚集區,加快各類生產要素向功能區集聚,逐步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補的發展格局,實現產城結合、聯動發展。
“五個帶動”拉開整體框架
在市委中心組讀書會暨全市科學發展觀摩會上,市委書記張江汀強調,實施“功能區帶動”戰略,走具有膠東特色城鎮化道路,要強化行政中心帶動、強化園區帶動、強化中心鎮帶動、強化強企帶動、強化強村帶動。“五個帶動”為煙臺實施“功能區帶動”戰略指明了路徑。
由市區一路向東,是一片新規劃的區域———東部海洋經濟新區。目前,200平方公里起步區建設已啟動,昔日荒寂的鹽堿灘上,海洋經濟總部基地、濱海度假酒店群正拔地而起,城的模樣已經顯現。
這里承載著煙臺人的新城夢。
這座正在崛起的新城,源于功能區“一極領先、多極崛起”板塊輻射,也是行政中心帶動效應的釋放。中心城市作為全市城鎮化發展的核心帶動區,不斷聚集優質要素資源,擴大規模、完善功能,龍口、萊州、海陽、萊陽等地跨入中等城市行列。
再說園區帶動。開發區把推進城鎮化建設與促進園區開發相結合,實施了連片改造、統一安置、集約土地的有關探索。這些年來,共啟動舊村改造項目20余個,累計騰出建設用地6000多畝,引進了富士康、
萬華工業園、寶鋼鋼管、萬華工業園等60多個投資過億元甚至幾十、上百億元的大項目,以二產的規模化推動了城市空間的快速擴張,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
像開發區這樣的國家級園區,煙臺還有5個,省級園區也有10個。依托這些園區,煙臺累計吸納就業數量70萬人,年新增就業崗位約12萬個。省級以上園區建成區面積達到300平方公里,聚集人口130萬人,分別占全市城鎮建成區面積和人口的42%和33%,成為城鎮化建設的主導力量。
中心鎮、強企、強村,也紛紛演繹著“功能區帶動”的生動實踐。以“擴權強鎮”為重點,煙臺正積極打造15個省市級示范鎮,按照“產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駐地集中”的思路,讓更多產業落戶小城鎮,讓小城鎮獲得更大空間;大企業、大項目是創造就業崗位、吸納人口聚集的重要載體,富士康和東岳基地兩家龍頭企業加配套企業,吸納了近20萬人就業,拉動了開發區城鎮化率30多個百分點;龍口南山是強村帶動的典范,先后聯合周邊45個村、1.3萬多戶走共同發展之路,帶動合并村群眾走出土地成為產業工人,完成了由農村變城市、農民變工人、村民變市民的跨越。
從“物”到“人”的城鎮
從“物的城鎮化”到“人的城鎮化”,是“功能區帶動”戰略區別于以前城鎮化的顯著表現。
具體來說,“功能區帶動”戰略是以提升功能區產業支撐力和城鎮承載力為重點,推動產業向功能區集中、農地向集約經營集中、農民向新型社區集中,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基礎配套設施,既改變農民生產方式,又變革農民生活方式,實現城鎮化的“表里如一”。
富士康煙臺園區所在地在“谷歌”地圖上,顯示的還是開發區“河北村”,看到的卻是一排排的標準廠房和住宅樓。說這里是“工廠”也不合適,道路寬闊平整,基礎設施一應俱全,4萬人在此居住生活,完全是一個小城鎮。
“這個地方原來就是土路,現在出門就有公交車,住樓房、有醫院、集中供暖,生活很方便,反正城里有的這里都有。”老漁民梁禹忠說,土地被征用后,全村人住進了樓房,年輕人進廠當了工人,老年人每人每月能領到1400元左右養老金,開發區政府還為農民繳納了養老和醫療保險。
開發區及富士康的實踐,讓功能區推動“人的城鎮化”情形一目了然:企業進園區后既可以培植稅源,又可以解決就業等,政府完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在基礎環境不斷改造提升下,再配套開發房地產、商場、學校、醫院等服務設施,不斷滿足企業職工及進區農民需求。
“這是一個順勢而為的過程,實現了農民進城‘住得下、有崗位、保障好、生活優’。” 市住建局副局長張玉言說。
“人的城鎮化”核心是人,一切要從人的角度去思考和解決問題。相對于大中城市,農民更愿意就近到小城鎮創業就業,因此,實現“人的城鎮化”,除了解決好進城農民的待遇、保障問題外,還應推動產業項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全市82個小城鎮創造了全市近1/4的經濟總量,駐地人口對城鎮化貢獻率達20%,是引導農民就近就地城鎮化的首選地,必須要做到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宜居宜業。今年前5個月,僅全市15個示范鎮新開工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項目77個,累計投入縣鎮財政資金3.6億元,全市一半以上鄉鎮被評為省級以上環境優美鎮,建成1200多個新型農村社區。預計到2015年,煙臺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覆蓋率達到96%以上。
最新推薦
-
協會會員煙臺鈞隆智能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龍城壹號項目榮獲“山東省建設工程泰山杯獎”
2022-06-08 -
煙臺黃渤海新區(煙臺開發區)召開工委擴大會議 研究部署“大干三十天、決勝上半年”工作
2022-06-086月7日下午,煙臺黃渤海新區(煙臺開發區)召開工委擴大會議,深入貫徹落實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全省穩定經濟運行工作視頻會議以及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等系列會議精神,研究聽取各領域“大干三十天、決勝上半年”工作情況和下步計劃,對迎難走在前、逆勢開新局進行再動員再部署。開發區工委書記、管委主任牟樹青主持會議并講話,工委副書記、管委副主任劉建民部署全區穩定經濟運行工作。工委管委領導班子成員,各鎮街、直屬各部門、企事業單位、駐區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參加會議。
-
我區組織建設工程標準化暨智慧工地觀摩活動
2021-11-2411月20日下午,開發區建設工程標準化暨智慧工地觀摩活動在業達城市廣場項目隆重舉行,全區建設、施工、監理單位主要負責人、安全總監、項目經理等280余人參加。通過搭建全區的建筑行業學習交流平臺,有效提高各企業負責人、項目管理人員對建筑工地標準化、信息化建設的意識,推動全區建筑工地安全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本次觀摩活動主要分為防護標準化、監管智能化工地建設兩大內容:一是采用定型化鋼板網盤扣外架、模板支撐架、安全通道和樓梯防護,在滿足主體結構施工要求的同時,增強了安全性能,加快了施工速度,提升了架體整體觀感效果,有效減少了安全隱患。二是在原有遠程視頻、揚塵監測、塔機運行監控、起重機械人臉識別等智慧系統的基礎上,試點推廣吊鉤可視化、升降機運行監控、危大工程監測等多種監管系統,綜合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智慧管理手段,做到“自動化減人,機械化換人”,有效推進工程安全監管信息化、智能化。